怎样吸定期?(转存临界点的算法)
怎样吸定期?(转存临界点的算法)
“常规的行外吸金”主要是针对行外活期的立竿见影,当场转入资金的营销似乎更“过瘾”——有成就感。
但是,如何吸引客户在行外的“定期”呢?那些定期又有怎样的类型和特点?那些被“策反”后决定转存本行定期的客户,如果需要“提前支取”,会不会在资金迁移的过程中蒙受利息损失?“转存临界点”是第几天?如何计算?
为什么要“吸定期”?
用什么“吸定期”?
吸引行外普通定期:
① 如果行外定期的收益较低(普通定期或者到期后自动转存而未能手工上浮至最高利率),就用收益更高的定期或大额存单吸金。
② 如果行外定期的收益与某些靠档计息的定期创新产品或大额存单一样,就用后者提前支取靠档计息(避免利息损失)的优势吸金。
吸引行外大额存单:
① 用同期限或更长期限的,收益更高的大额存单吸金;
② 用按月付息的大额存单提前结息可以进行“再投资”的优势吸金。
③ 用银行的品牌优势或“存款保险制度保护的50万上限”等理由吸金,突出安全性。
从本质上说,“行外吸金”产品策略的核心就是对“三性”的轮动比较。当然,附加增值服务是难以量化比较和理性计算的通用型“杀手锏”,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吸定期时会遇到哪些情况?
【情况一 小概率/低难度】
客户刚好在行外有定期到期还没有来得及转存,就因为收益或条款优势转入我行。
【情况二 大概率/低难度】
客户在行外的定期已经存了较长一段时间,转存肯定损失非常大。这时需要记住客户的到期日,留下客户信息,建立联系,在该笔定期到期之前“预约吸金”。
【情况三 大概率/高难度】
客户在行外的定期刚存没多久,但是至于是否取出来是否划算(新的高息定期能否覆盖前一笔定期提前支取的利息损失)还不确定,需要帮客户计算一下。
随后,我们重点对“情况三”展开分析。
提前支取定期会有损失吗?
当然会有,对于大部分普通整存整取的存款类型来说,在约定到期日之前提前支取,只能按照活期存款利率(目前是0.3%)计息。例如,客户如果在不满一年的时间内提前支取一年期定期存款的话,只能收到存期内按照0.3%年息结算的利息。
某些定期创新类产品会加入一些提前支付部分定期利息的“优惠规则”,要结合具体银行的具体产品来分析。
什么情况下提前支取再转存会划算?
总体上说,新的产品利率高于原产品利率的时候“有可能”会划算,但是也未必,因为还要取决于前后利率的差异大小和原定期已存时间的长短。
怎样计算“转存临界点”?
假设原来的定期利率是a,吸金用的新产品利率是b,那么如图:
数轴上方描写的就是“转存”的情景;下方是持有到期的收益。只要让“转存”(数轴上方)和“持有”(数轴下方)在当年内收到的利息相等,那个“t”就是“转存临界点”了。
如果:原定存利率为a,新定存利率=b,转存临界天数为t
等式:t×0.3% (360-t)×b = a*360
经过定式变换:t = 360×(b-a)/(b-0.3%)
这个公式不好记怎么办?
t等于360乘以“大减中”除以“大减小”
能否举个例子?
目前活期利率是0.3%(小)
所以,t = (2.325%-2.1%)*360/(2.325%-0.3%) = 40天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客户的存期不超过40天,转存大额存单就可以在存期的第一年内获得更多收益。
深度思考与讨论(接上题)
这道题的论证角度特别丰富,索性先不做解答了,留给读者自己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