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资增长竟然“倒挂”!合理吗?
存资增长“倒挂”是合理现象吗?
今年以来,在理财产品的收益下行(外因),以及储蓄存款考核持续高压(内因)的大背景下,银行内部的存量理财资金源源流向收益性和安全性相对优势更加明显的定期存款(验证了笔者前几年所做的预测)。这样一来,由于存款增长比资产增长多了“转存量”这一环节,二者的增长就很容易出现所谓的“倒挂”,即存款的增量大于金融资产。
这是“左口袋掏右口袋”?还是优化资产结构?是投机取巧?还是增存途径?该鼓励?还是该遏制?(王海翔)
什么是“倒挂”?
金融总资产(又叫全量资金,管理资产总量,简称aum)的余额高于储蓄存款余额,因此“存量存资比”一定是小于1的。按照一般推理,“增量存资比”(储蓄存款新增在aum新增中的占比)似乎也应该小于1。但是其中忽略了一个问题:
aum增量 = 流入 – 流失 … ①
储蓄存款增量 = 流入 – 流出 产品转化 … ②
当然,公式②里面的“产品”主要指的是简单的理财产品。
由于储蓄增长比aum增长多一个来源,即行内理财产品(非存款)向储蓄存款的“回流”,②的金额是有可能在内部转化资金较多的条件下大于①的。此时,当②/①>1(②大于①)时,所谓的“倒挂”也就出现了。
“倒挂”是大势所趋
请参考银行的理财产品在最近一年内的走势图:
(数据来源:金牛理财网 http://data.jnlc.com/index/bank20.aspx)
相较于收益率每况愈下的理财产品(已经步入“3时代”),以大额存单为主导的创新类定期产品在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个方面都正在,或者已经,超越了理财产品。
因此,存量理财产品向定期存款回归是大势所趋。
相反,如果没有出现倒挂,原因可能有三种:
一、大部分客户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
二、新增资金中仍有一部分理财产品;
三、理财到期后没有承接而流失行外。
是否该控制“倒挂”?
一看存量结构
增长是否健康,取决于存量。
如果存量“存资比”已经很高(例如高于75%或者80%),理财转化的空间不仅很小,而且不应该过度向存款转化,而应该珍惜这些“理财客户”的资源,为他们配置更为丰富的复杂产品(基金投资或期交保险)。
如果存量的“存资比”很低(例如65%以下,从上市公司年报看,有些股份制银行甚至不足40%,这是非常危险的)说明客户aum的理财化仍然比较严重(如果大部分非存款是简单理财和货币类产品的话),就应该鼓励其中的一部分向存款,特别是定期,转化,增加稳定存款的占比(同步提升“定存比”)。
二看增长规模
“倒挂”是否应该被鼓励,还要看增量结构。
举例说,如果aum的年增幅能够达到8%以上,倒挂完全可以被接受,说明在总量规模增长足够大的前提下,还做到了存量结构的优化,这是值得鼓励的。
相反,如果aum本身的增幅很小(甚至是下降)的,那么存款增量再多,也是对存量资源的消耗,长此以往,资源必会枯竭。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把“转理财”作为增存的主要途径,那就是偷懒,是坐吃山空,该罚。
考核目标要审慎而明确
笔者观察到,当下的零售银行普遍存在着“重存款、轻资产”的现象。在基层行,大部分网点负责人盯存款、定增量,忽略资产、忽略存量的结构问题,甚至根本不了解也不关注这些数据。这反映了上级行的考核导向。
除却“要面子”的需求,请认真思考一下:
我们真的很缺存款吗?
要那么多存款干啥用?
当下最稀缺的,不是存款资源,而是贷款资源。
比存款更重要的是“客户”,客户增长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
即使拼“江湖地位”,储蓄存款也只是十五年前金融产品单一化时代的考量标准,没有来得及更新。那时候,家家户户的存资比都在95%以上,除了保险和国债,存款约等于aum。
市场变化了,客户观念更新了,银行的考核理念也要同步更新。在存量存资比普遍低于八成的今天,真正标志客户资源和市场占比的指标应该是“aum的存量和增量”。
对管理者来说,既要看规模,也要看结构。
对基层行来说,既要增存款,也要创中收。
然而,这一切目标的最主要落脚点(指标或考核对象),应该是全量个人客户金融资产的日均新增。
在这个大前提下,再对“增量存资比”进行合理调控,再来讨论应该鼓励还是遏制“倒挂”,才是管理智慧的体现。